/ / /
资讯中心
相关链接
通知公告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中国西部与中亚研究”系列讲座
  更新时间:2018/10/25

“中国西部与中亚研究”系列讲座第四讲

题目:第一次讲座题目:《“胡人”亦或“少数民族”?——用于唐朝时期两个概念的解说》

主讲人:李鸿宾教授

主持人:黄达远教授

评议人:李宗俊教授

讲座时间:2018年10月29日下午14:30-17:00(星期一)

讲座地点:文汇楼C段二层报告厅

讲座纲要:本文选择“少数民族”和“胡人”两个概念,就唐朝为核心的古代社会中的民族群体如何表述和描写的问题提出看法。作者认为,“少数民族”的概念是中国大陆1949年以后针对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就其人口数量、政治地位、国家法定公民等属性进行规定之后形成的概念,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与过去类似民族群体相互区别的特点,且具有稳定性,属于时代的产物。因此,在面对历史上的类似民族群体时,为表述的清楚起见,作者不主张径直采用“少数民族”这一词汇称呼,最佳的方式是采用传统中的中性词汇,如“匈奴(人)”、“突厥(人)”、“吐蕃(人)”等等,这样的词汇也具有历史的时代性,以示与今天有所区别,显示出历史研究中的严谨态度。作者还对历史时期中的“胡人”概念进行研究,在王国维、陈寅恪、吕思勉等中外学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倾向于认定,所谓“胡人”概念,早期是农耕为主的汉人对北方草原以匈奴人位主的游牧民的称呼,后来转向西域,特别是以粟特人为首的“鼻高目深”为相貌特征的中亚人的称谓。由北转向西的过程,体现出中原人对异己的民族群体从方位转向了种姓特征的认知角度。仔细研究这类问题,对深化民族史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西部与中亚研究”系列讲座第五讲

题目:第二次讲座题目:《唐朝之兴衰与族群政治之关联——胡汉关系视野下的唐朝衍化》

主讲人:李鸿宾教授

主持人:黄达远教授

评议人:王双怀教授

讲座时间:2018年10月29日晚上19:00-21:00(星期一)

讲座地点:文汇楼C段二层报告厅

讲座纲要:本文以唐朝兴衰与族群政治之关联为主旨展开研究,意在讨论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全文从“一统化的强盛与胡汉族群的整合”、“南北统合维系的限度与族群的消散”、“统治权的分化与族群差异的地域化”和“统治权的丧失与多族异己政治体的再现”等四个层面,就唐朝289年运行中之族群政治如何参与并发挥其不同程度的影响给予专门讨论。本文认为,除了分合转替这一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解释唐朝的地位之外,规模不等的异质性族群的参与,不仅表现出唐朝内含的兼纳情怀,而且在国家(国体)如何构筑及其运作(政体)之体系等方面施加了诸多影响,进而形塑了唐朝的整体相貌。它这一相貌蕴藏的功能随之政权的瓦解非但没有消散反而为后来的继承性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鸿宾教授简介

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理事,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含长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等,主编《隋唐对河北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中古墓志胡汉问题研究》等著作。应邀在国内多所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中正大学、中央大学、中兴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曾受邀到美国康乃尔大学亚洲系、台湾玄奘大学历史学系讲学。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课题等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民族大学“优秀人才”系列,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主讲的《唐史五讲》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的《唐史四讲》慕课正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网络媒体播放。

 

  • 上一条信息:
  • 下一条信息:
  • Copyright @ 2018-2020 http://zyyj.sn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电话:86-29-85308888 邮编:710062
    备案号:陕ICP备05001611号  技术支持:硅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