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小平、李如东 图/刘颖、卢敏
11月6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陕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处,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届‘一带一路’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研讨会暨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三楼敏行厅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五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达远教授主持开幕式。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琪教授致辞并阐述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和成立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的原委;她指出,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毗邻而居,双方在地缘和文化上有很多关联;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的目的是希望以区域国别研究为基础深化中亚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副校长Uchkum Baisubanov,国际处处长Nurmuhamed Dildermuratov和比什凯克人文大学职业委员会主席Azamat Satiev一行参加了本次会议。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副校长Uchkum Baisubanov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吉两国的关系,吉尔吉斯斯坦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双方学者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民族遗产、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预祝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书记,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研究员对本次会议和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根据其长年研究中亚的经历强调了吉尔吉斯斯坦研究的重要性。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丁宏教授对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达了良好祝愿,认为中亚研究所在吉尔吉斯斯坦研究方面已经有大量积累,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如东博士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中心的成立将有助推进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宗教与文化实地研究。
嘉宾致辞结束后,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亚研究所所长李琪,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书记、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丁宏教授共同为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揭牌,并向中心主任李如东博士授牌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揭牌
上午的两场学术讨论会分别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李秉忠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韩中义教授主持。参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与吉尔吉斯斯坦研究及相关问题发表各自看法,展开热烈讨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丁宏教授以“‘一带一路’建设与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为题,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的界定,“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的关系等作出了精彩阐释;指出,分布在中亚各国,但主体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促进双方在各个层面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中介”作用。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亚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以“吉尔吉斯及其跨国”为题,分别从吉尔吉斯的族名来历与词源诠释,历史文献解读,口述史佐证和地缘关系等角度介绍了她对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族)跨国民族的研究成果。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国杰教授结合历史与实地调查材料介绍了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的历史和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强教授、王超副教授和王启明副研究员参加本次会议并发言。马强教授在题为“离散族群与文化杂糅:中亚回族文化反思”的发言中借助离散(Diaspora)与杂糅(Hybridity)理论对中亚回族(东干人)的文化采借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王超副教授在题为“试论中亚伊斯兰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的发言中对中亚伊斯兰化后诸民族文化中心向西转变所带来的贸易与文化互动之西向过程及其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展开了讨论。
王启明副研究员在题为“19世纪经行布鲁特‘那林草地道’述论”的发言中结合汉文和满文材料考论了19世纪布鲁特(今吉尔吉斯)“那林草地道”废弃之过程;以小见大的讨论了近代民族国家过程对中国通往中亚道路之影响。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李如东博士以题为“制度转型、观念变迁与地域关系:二十五年来中国的吉尔吉斯斯坦研究议题简论”为题,基于问题史梳理了二十五年来中国的吉尔吉斯斯坦研究;并指出,以国别为中心的中亚研究将有助贯通中亚的微观与宏观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地化的中亚研究将有助该领域理论范式的更新。
下午的会议共有两场,分别由李琪教授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席会东副教授主持。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了精彩发言。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达远教授以题为“从七河流域到关中平原:‘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整体史观”为题的发言中讨论了整体史观下的中亚与中国西北之间的区域关联,以及如何在文明史视野解释各区域之间的互动等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初阔林副教授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吉尔吉斯斯坦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中对中亚铁路发展与建设,尤其是“中吉乌”铁路的修建的地理、政策与民族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席会东副教授在题为“东西方地图中的中亚景观与镜像”的发言中,分别考察了古罗马、宋代与喀喇汗王朝地图中的中亚;在此基础讨论了不同文明的中亚观对中亚地图绘制的影响以及中亚地图绘制中主体性呈现之问题。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刚博士则在题为“历史上的吉尔吉斯与丝路西段历史的考察——基于汉文文献的记述”的发言中对丝绸之路中亚段的政治与文化变迁做了精彩的呈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中义教授在题为“帕米尔走廊与吉尔吉斯斯坦通道”的发言中对吉尔吉斯斯坦自然地理通道与经济、文化通道之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在考察今日中亚各种走廊和通道时,不应该缺失自然地理的考量。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慧博士在题为“丝绸之路上的柯尔克孜族传统音乐”的发言中对柯尔克孜族的民间音乐分类,史诗《玛纳斯》与其民间音乐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和呈现。
在讨论与会议总结环节,新疆师范大学罗锡正副教授基于其在吉尔吉斯的教学与工作期间的观察,对吉尔吉斯游牧社会与其他游牧社会的深层次区别以及中亚民族冲突的本质原因展开了讨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中义教授对中亚研究中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进行了讨论。陕西师范大学中亚所所长李琪教授则对基础研究与现实关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强调,认为对历史的解读不应该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那些存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此外,尚有其他来自不同学术机构和相关学科的学者围绕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李如东博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发言涉及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的道路交通网络,历史与与现实问题;与会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对中亚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音乐与学术史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既符合本次会议的主旨,也以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历来坚持的基础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学术取向相契合。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将以此学术传统为基础,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社会与文化等展开实地调查研究,促进中亚区域国别研究的在地化转向。会议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